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单位名称:红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  地   址: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玉龙社区崇唐巷13号
  邮   编:624400
  联系电话:0837-2662104
  传   真:0837-2663430
  政区位置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,位于四川省西北部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,北与若尔盖县相接,东西与松潘、黑水、阿坝县相邻,南与马尔康县、理县相连,地理坐标北纬31°50 '~33°22',东经101°51 '~103°23',南距成都450公里,北距兰州640公里,具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。
  政区沿革 红原历史,除唐代在刷经寺地区设有恭州、流县外,到新中国成立前基本无建制。公元1253年元灭宋后,建立土司制,设松州、潘州,辖地包括红原中北部大部,后划归陕西行省。明朝时,县境中北部仍置松州,隶松潘厅,有松潘草地之称;南部置杂谷安抚司。清明时,县境西北部隶松州,东南部壤口、四寨属四土中的梭磨土司和卓克基土司,后又隶理番厅。中华民国时期,红原南部和北部分别由理潘县和松潘县管辖。1954年3月,四川省藏族自治区(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)设治红原刷经寺,时间长达4年。1958年8月,阿坝州府迁治马尔康,理县由原地域迁往红原境内,治地刷经寺,红原始有正式建制,遂有今日红原境界雏形。1960年7月,经国务院批准,建立红原县。
  红军长征过草地 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,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、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在红原爬雪山、过草地、越沼泽,历时一年零两个月,经历长征中最为艰难的岁月,这片草地深印着红军的足迹,镌刻下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最为艰难、最为悲壮的征程。在这片草地上留下了“金色的鱼钩”和“七根火柴”等动人的故事,留下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、日干乔大沼泽、色地坝、年朵坝大草地等革命遗址。红原广大牧民群众为红军当向导,把自己家维持生计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。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,曾多次高度评价红军长征爬雪山、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革命业绩,并深情地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“牦牛革命”。1960年,周恩来总理为红原县命名,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。2005年,瓦切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区之一,红军过草地遗址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红色旅游开发项目。2010年9月,红原县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。政区自然特征 地势东南向西北倾斜。县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县境南北山原与丘状高原的天然分野,是长江、黄河流域分水岭。南部鹧鸪山巍然屹立,梭磨河穿境而过,北部牛扼湖星罗棋布,白河自南向北蜿蜒流淌注入黄河。红原是长江、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。
  气候特征 呈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,无明显四季界线,气候偏冷,春秋短促,长冬无夏,热量低,年平均气温1.4℃,极端最低气温-36℃,极端最高气温26.0℃,气温日较差平均16.3℃。光照充足,年均日照时数2158.7小时;多年平均降水量749.1毫米,80%集中在5~8月,名列阿坝州降水第三位。年均降雪日数76天。
  政区划分 辖邛溪、刷经寺、安曲、瓦切、色地5个镇和麦洼、阿木、龙日、壤口、江茸、查尔玛6个乡,34个行政村。县人民政府驻地邛溪镇,海拔3507米。
  宗教 全县有藏传佛教寺庙10座,其中宁玛派5座,即麦洼寺、茸塔寺、热戈寺、龙壤寺、尼姑寺;格鲁派3座,即达格则寺、康玛尔寺、江宫寺;苯波教2座,即麻色寺、查龙寺。
  基本情况 红原幅员8398.23平方公里。全县2015年末户籍总户数14443户,户籍人口总数47186人,其中:农业户籍人口37598人,非农户籍人口9855人。按性别分:男性 23655人,女性23531人。按年龄段分:18岁以下14412人,18~35岁14211人,35~60岁13457人,60岁以上5106人。全年人口自然出生率13.34‰,自然死亡率2.14‰,自然增长率4.2‰。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1.91%,比上年提高1.18个百分点。辖6乡、5镇、4个社区居委会、34个村民委员会。县城海拔3504米。
  农牧业 2015年,我县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达130公顷,主要灌溉区域为我县刷经寺镇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6389万元,较上年增加7642万元,同比增长15.7%,其中实现农业总产值5761万元,实现林业总产值288万元,实现牧业总产值48509万元,实现渔业总产值95万元,实现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736万元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7110万元,同比增速5.6%。其中农业增加值达3748万元,林业增加值达185万元,牧业增加值达33095万元,渔业增加值达82万元。2015年,我县新建牧业生产性道路181公里、新型标准牲畜暖棚500个、防疫巷道圈33个,安装围栏87万米,建成新型家庭示范牧场51户、规模种草户(联户)6个。设立牦牛冻精改良点42个,免疫各类牲畜302.1万混合头(次)。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助7594户,牧草良种补贴19万亩,地力保护补贴耕地1011亩,开发复垦整理土地26.86亩。全年,各类牲畜年末存栏418073混合头、出栏125700混合头,出栏率为33.17%,肉类总产11326吨,鲜奶产量29442吨;秋淡蔬菜、中低温食用菌等高原绿色农产品产量达29256吨,以道地中藏药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值达7850万元。
  工业 2015年,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22512万元,同比增长10.8%。其中: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073万元,同比增长10.6%,规模以下实现增加值11439万元。规模以上工业与规模以下工业比重为49.2:50.8,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任然过低,有待优化。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个,主营业务收入达37672万元,较上年增加3828万元,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完成69万元,较上年增加19万元;利润总额达2285万元,较上年增加703万;利税总额2727万元,较上年增加799万元。全年工业用电量达677.34万千瓦。
  旅游业 组建文化旅游公司、成立红原旅游协会。修编完善“三区两线”旅游规划。圆满承办2015年四川省“格萨尔故里行”——“灵韵红原·多彩马背”学术考察活动。完善旅游执法体系,修改完善推行《红原县乡村旅游(牧家乐)管理暂行办法》等办法。完善机场综合服务设施,加快探索建立物流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。全年接待游客149.31万人次(含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2757人次),同比增长23.3%;实现旅游总收入133597万元,同比增长28.1%
  教育和科学技术 推行15年义务教育工作,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、取暖补助工程等政策措施。累计完成投资1151万元,完成了薄弱学校改造、教师周转房和农村学校食堂、宿舍等教育基础建设项目8个。招录免费文史类师范生专科层次2人。深入推进藏区“9+3”免费职业教育,向各中职校输送学生190名。全县有中小学校共16所(未包括幼儿园),其中小学14所,中学2所,中小在校学生总数7634人。其中:小学生4632人;中学生3003人。专任教师总人数581人,其中:小学专任教师399人,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82人。
  组织完成商标及专利申请7件,“省级科普示范县”成果继续巩固。
  文化卫生和体育 完成4个社区书屋、10个乡镇数字影院、11处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,建成县文化馆、图书馆;送文化下乡32场(次),受益群众30240人次;拍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纪录片;成功举办了篮球、锅庄比赛等活动。
  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61个,卫生机构床位227个。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77人,其中:医生104人。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,藏医院通过“二级甲等”评审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,新农合参合率达99.79%、34650人次累计享受补偿1302.86万元;创新推行全民健康体检,受益18~65岁农牧民群众20408人,体检率达85%,免费治疗10660人次,普治率达90%。认真落实了计划生育政策,兑现“三项制度”奖励扶助对象466户奖励金110余万元,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58对夫妇,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.68‰以内。
 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 2015年末,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3167人,劳动报酬17827.3万元。其中: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53人,劳动报酬686.4万元;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16人,劳动报酬10610万元;机关单位从业人员1198人,从业人员劳动报酬6530.9万元。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56290.8元,同比增长1.8%。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85元,比上年增加420元,较上年增长7.01%。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达10132元,比上年增加957元,较上年增长12.53%。
2015年,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5812人;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824人;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牧农民群众34650人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9806人。